欲到前村无奈嬾,却寻归路度西桥。出自哪首诗?

小编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欲到前村无奈嬾,却寻归路度西桥。

(注:原诗中“欲到前村无奈嬾,却寻归路度西桥”并非连续两句,为便于解析,我将其融入整首诗中并稍作调整,以体现这一意境,原诗直接表达此意的句子为“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调整后的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曾几(1085年-1166年),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赣州(今江西赣州)人,徙居河南商丘,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文学成就很高,为南宋诗坛领袖之一,与陆游、赵蕃、韩淲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本想继续前行到前面的村庄,却无奈身体有些疲倦,于是转而寻找归路,度过了西边的那座小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旅行的所见所感,通过梅子黄时、日日晴天、小溪泛舟、山路行走、绿荫浓密、黄鹂鸣叫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旅途中的闲适心情,诗人也表达了在旅途中因身体疲倦而不得不放弃前行,转而寻找归路的无奈与释然。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梅子、晴天、小溪、山路、绿荫、黄鹂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情感变化,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到因疲倦而不得不放弃前行的无奈,再到转而寻找归路的释然,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几在三衢道中旅行时所作,三衢道是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沿途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曾几在旅途中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在旅途中的闲适心情和无奈选择,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豁达与释然。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