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会稽城南古大泽
唐·贺知章
会稽城南古大泽,霜晴水落烟波迮。
寒芜白露催枯杨,衰柳西风泣残阳。
作者及朝代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学士,上表荐知章等十八人自代,玄宗命各探一物赋诗,贺知章得镜,诗云:“铄铄临黄道,迢迢入紫霞,贞明应万象,不炫走群沙。”玄宗叹曰:“真才子也。”遂授集贤院学士,迁礼部侍郎,为文不事雕琢,有盛唐风骨,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张说为忘形之交,张说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亲往哭吊,甚至要求为之执绋送葬,后告老还乡为道士,性好酒,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天宝初,病笃还乡,玄宗以其年事已高,诏令在京官员前往探视,在其86岁时,因病去世。
译文
会稽城南有一片古老的大湖,霜降后晴天湖水干涸,烟波也变得狭窄,寒冷的杂草和白露催促着枯黄的杨树落叶,衰败的柳树在西风中对着残阳哭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会稽城南一片古老湖泊在秋冬之交时的景象,首句点明地点和湖泊的古老,次句写霜晴后湖水干涸、烟波变窄的景象,后两句通过“寒芜”“白露”“枯杨”“衰柳”“西风”“残阳”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冬时节的萧瑟与凄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冬之交会稽城南湖泊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首句“会稽城南古大泽”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霜晴水落烟波迮”则通过“霜晴”“水落”“烟波迮”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秋冬之交湖泊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寒芜”“白露”“枯杨”“衰柳”“西风”“残阳”等意象的叠加,进一步渲染了秋冬时节的萧瑟与凄凉,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秋冬之交游览会稽城南湖泊时所作,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晚年告老还乡后,更加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会稽城南湖泊时,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