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授时历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羲和分职授人时,断自唐虞意可知。
历象日星玑衡度,阴阳寒暑节候期。
千年圣主承先志,万古天文焕日曦。
我辈何能窥奥秘,但凭吟咏识天机。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族人寄居其家,殃及被逮,旋得释,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敬业堂诗文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译文
羲和负责分派时间给世人,从唐尧虞舜的时代就可以知晓这一意图,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和玑衡(古代天文仪器)来确定时间,依据阴阳变化来划分寒暑和节候,千百年来,圣明的君主都继承着先人的志向,使得天文历法如同日中之光般灿烂,我们这些人怎能窥探到其中的奥秘呢?只能凭借吟咏来领悟天地的玄机。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古代天文历法的制定与传承,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慨,首句“羲和分职授人时”引用了古代神话中羲和驾驭日车的典故,象征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次句“断自唐虞意可知”指出这一制度自唐尧虞舜时期就已确立,接下来两句详细描述了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的过程,强调了阴阳变化和节候划分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天文历法奥秘的敬畏和自身无法完全理解的遗憾,只能通过吟咏来感悟其中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以天文历法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天文知识,使得内容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科学精神,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古代圣明君主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差距,表达了对自身学识的谦逊和对先贤智慧的敬仰,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天文历法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古代天文历法的兴趣和研究有关,查慎行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和诗人,对古代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他通过研读古代典籍和天文资料,对天文历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古代天文历法的敬仰和感慨,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自身学识和能力的反思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