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庙似闻怜老病,云山渐欲属闲身。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廊庙似闻怜老病,云山渐欲属闲身。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原诗基础上添加了最后一句,但原诗中并无此句,此处理解为对原诗意境的延伸或想象性补充。)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

译文

谁不害怕老去呢?老去之后又有谁来怜惜呢?身体日渐消瘦,衣带越来越松,头发稀疏,帽子也自然而然地歪向一边,因为爱惜眼睛而不再多读书,因为年老体衰而常常需要烤火取暖,经历过的事情多了,也就更加明白事理,阅人无数,就像看遍了山川河流,仔细想来,这些都是幸运的事情,接下来就可以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了,不要说夕阳已近山头,它的余晖还可以照亮整个天空,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今天听你吟咏这一曲,暂且借这杯酒振奋精神,朝廷似乎也在怜惜我这老病之身,让我得以归隐山林,享受闲适的生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老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年老体衰、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透露出对朝廷可能给予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老病为题,却并未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反而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衰老和变化,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年老后的生活状态,如“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等,既真实又富有画面感,诗人也通过“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最后两句“廊庙似闻怜老病,云山渐欲属闲身”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朝廷可能给予的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多年,晚年才得以回到京城,此时的他已经年老体衰,仕途无望,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闲适生活,对人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面对人生衰老和变化时的豁达乐观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