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吟弊帚
宋·苏轼
帚弃墙隅废不收,
尚存柄节未全休。
遗簪见取终安用,
弊帚虽微亦自珍。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一把被丢弃在墙角不再使用的扫帚,虽然破旧,但它的手柄和节骨还未完全断裂,被遗弃的簪子即使被人捡起,又有什么用呢?这把破旧的扫帚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也是值得珍惜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把被遗弃的扫帚,表达了诗人对旧物的珍惜之情,诗中“遗簪见取终安用”一句,用被遗弃的簪子比喻那些被重新拾起但已失去原有价值的东西,强调了它们即使被重用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弊帚虽微亦自珍”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破旧扫帚的珍视,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平凡事物的尊重。
赏析
这首诗以物喻人,借扫帚之微,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诗中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诗人对旧物的深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生平经历有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一把被遗弃的扫帚,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这种情感可能源于他在贬谪期间对平凡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苏轼的这首《吟弊帚》不仅是一首描绘旧物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过往岁月怀念和对平凡生活珍视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