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行
朝代:宋代
作者:释文珦
道旁竹树露如倾,带睡悠悠十里行。
月上孤村风露静,欹枕愁听隔溪更。
作者简介
释文珦,字潜道,自号无文道人、山林外史,于宋亡后浪迹江湖,隐居不仕,卒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年八十余,他在南宋末年曾应进士举不第,后入天台山为僧,与当时名僧林景熙等多有交往,释文珦的诗作多为游历山水、酬答僧友之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无华,在宋代诗僧中颇有名气。
译文
道路两旁的竹子和树木上,露水仿佛要倾倒下来一般,我带着些许困意,悠悠然地行走了十里路,月亮升上了孤独的村庄,风露变得宁静,我斜倚在枕头上,满心愁绪地听着隔溪传来的打更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道旁竹树露如倾”形象地描绘了道路两旁竹树被露水打湿,仿佛露水要倾倒下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湿润的氛围,次句“带睡悠悠十里行”则表现了诗人在这种氛围下带着困意行走的状态,悠悠然地走了十里路,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愁绪,月亮升起,风露宁静,但诗人却难以入眠,只能听着隔溪传来的打更声,心中充满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夜晚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而又略带愁绪的氛围,首句通过描绘竹树被露水打湿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则通过“带睡悠悠十里行”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夜晚行走时的状态,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月亮升起、风露宁静和隔溪传来的打更声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愁绪,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无华,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关,释文珦在南宋末年曾应进士举不第,后入天台山为僧,他一生浪迹江湖,隐居不仕,对山水田园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山水、夜宿孤村时所作,在夜晚行走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道路两旁的竹树被露水打湿的景象,带着困意行走的状态,以及夜晚的静谧和隔溪传来的打更声等景象,从而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