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菜煮羹吴旧俗,竹枝度曲楚遗辞。出自哪首诗?

梦梦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竹枝词

朝代:清代

作者:王士禛

蓴菜煮羹吴旧俗,竹枝度曲楚遗辞。

江城五月风日暖,处处楼台暮雨时。

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他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禛的诗歌创作主张“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蓴菜煮成羹汤是吴地的旧俗,用竹枝吟唱歌曲则是楚地的遗风,江城五月,风和日暖,处处楼台在傍晚时分都笼罩在细雨之中。

释义

蓴菜煮羹吴旧俗:蓴菜(即莼菜)煮成羹汤是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一种传统习俗。

竹枝度曲楚遗辞:用竹枝作为乐器伴奏吟唱歌曲,这是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遗留下来的歌词形式,竹枝词原是楚地民歌的一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诗体。

江城五月风日暖:江城(指作者所处的城市,可能是指江南某城)在五月时节,风和日丽,气候宜人。

处处楼台暮雨时:傍晚时分,细雨蒙蒙,处处楼台都笼罩在雨雾之中,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江南五月的风景和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气息,首句“蓴菜煮羹吴旧俗”既点明了时间(五月,正是蓴菜生长的季节),又展现了吴地的饮食文化;次句“竹枝度曲楚遗辞”则通过竹枝词的吟唱,展现了楚地的音乐文化,后两句“江城五月风日暖,处处楼台暮雨时”则以景结情,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而朦胧的江南雨景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士禛在江南游历或任职期间所作,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王士禛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诗人,自然也被江南的美景和习俗所吸引,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江南五月的风景和习俗,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也体现了王士禛“神韵说”的诗歌创作主张,即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之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