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的释义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为化用或意境相近之句,原诗中直接表达此意的为“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者均传达了志士不遇、美好事物凋零的哀愁。)

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佑,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在世,他早年曾游历各地,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赵嘏的诗风清丽婉约,尤善七律,有“赵嘏诗思在青溪碧山之间”的美誉,但其一生仕途不顺,多以诗文自娱。

译文

秋日清晨,云雾凄清,天边的流云缓缓移动,汉朝的宫殿在深秋中更显庄严,天边残星点点,大雁横越边塞南飞,长笛一声响起,有人独自倚楼远眺,篱笆边的菊花半开半合,显得格外静谧,池塘中的荷花花瓣落尽,只剩下枯茎,满是愁绪,此时正是鲈鱼肥美之时,我却不能归去,只能徒然地戴着南冠(囚徒之冠),像楚囚一样在这里虚度光阴。

释义

此诗描绘了长安晚秋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

赏析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开篇即奠定了全诗凄清哀婉的基调,以秋日的云物、宫阙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落寞。“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静与人的孤寂。“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以篱菊半开、渚莲落尽比喻志士的迟暮与美好事物的凋零,寓含深意。“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以典故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对自己现状的无奈与自嘲。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赵嘏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对于赵嘏这样的才子来说,长安并未给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反而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仕途的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长安晚秋的景象,寄托了自己的哀愁与无奈,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