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吊岳飞
宋·胡铨
澹澹长江衮衮流,萧萧木叶下汀洲。
斜阳草树迷烟霭,此地从来多古愁。
芳草青青兮欲愁,问君东流兮不停休。
行人悠悠兮不归,孤舟荡漾兮何时还。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不虚南渡辇舆重,中原父老望旌旗。
(注:此诗为节选,主要围绕关键词“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进行展示,原诗可能更长,但此部分为核心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铨(1102年-1180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曾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以谢天下,被贬谪岭南,后秦桧死,复职,晚年隐居庐山,著有《澹庵文集》等。
译文
长江水悠悠流淌,木叶萧萧落下汀洲,斜阳映照下的草木烟雾迷蒙,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充满了忧愁,芳草青青却似在发愁,问你东流的水啊为何不停休?行人悠悠不归,孤舟荡漾何时能还?那位奇才勇士早已埋葬在巴硖的荒骨之中,如今在灯前慷慨陈词,又有谁能与我共鸣呢?南宋朝廷南渡时辇舆沉重,中原的父老乡亲们还在盼望着旌旗的归来。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长江、木叶、斜阳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哀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英雄的缅怀,特别是“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两句,直接点出了岳飞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诗人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共鸣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以长江的悠悠流淌和木叶的萧萧落下,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英雄的陨落,斜阳、烟霭、古愁等意象的运用,更是加深了诗歌的哀婉氛围,而“奇士久埋巴硖骨”一句,则直接点出了岳飞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深深缅怀和敬仰。“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又透露出诗人自己孤独无依、无人共鸣的无奈和悲凉。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与金朝议和,而岳飞等抗金英雄却遭到了排挤和杀害,诗人胡铨作为一位坚定的抗金派,对朝廷的妥协政策深感不满,对岳飞的遭遇更是痛心疾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缅怀岳飞这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也寄托了诗人对中原父老乡亲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