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卧龙岗

朝代:清代

作者:陈廷敬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百代兴亡今日尽,青山终古对斜晖。

作者简介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任检讨,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其诗文,其中诗歌二十卷,又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尊闻堂集》、《箴言》、《杜律诗话》等。

译文

亲自耕种原本是英雄所为之事,即便老死在南阳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归宿,历经百代的兴亡到了今天都已结束,只有那青山依旧面对着落日的余晖。

释义

首句“躬耕本是英雄事”强调了耕种不仅仅是农夫的劳作,对于某些英雄人物来说,这也是他们的一种选择或生活方式,暗指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之事,次句“老死南阳未必非”则是对诸葛亮未能实现更大政治抱负的惋惜,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即便老死在南阳,也未必不是一种值得尊敬和理解的归宿,后两句则通过“百代兴亡”和“青山终古”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永恒自然的敬畏。

赏析

这首诗以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首联以“躬耕”与“英雄”相对照,突出了诸葛亮的非凡气质和人生选择,颔联则通过“老死南阳”与“百代兴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颈联和尾联则以“青山”和“斜晖”为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整首诗在表达历史感慨的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和永恒的敬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有关,陈廷敬作为清代的一位大臣和学者,对历史和文学都有深厚的造诣,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惋惜,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永恒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归宿的豁达态度。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佳作,也是陈廷敬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的集中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