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山寺
唐·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夜投萧寺清无寐,楼角三更月满川。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终得补遂州长江县尉,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普州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以铸字炼句取胜,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有《长江集》10卷传世。
译文
群峰耸立,山色苍翠,寒意逼人,寺庙就坐落在这样的山巅,透过稀疏的树木,可以看到夜空中流星划过;月亮仿佛行走在空中,与云朵一同飘动,山顶之上,人迹罕至,只有高大的松树与孤鹤相伴,夜晚投宿在萧寺之中,心中清静无眠,直到三更时分,仍见楼角之上,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山川。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山寺所见的清幽景象,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无眠,诗中通过“众岫耸寒色”、“绝顶人来少”等句,展现了山寺所处环境的孤高与寂静;而“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等句,则生动地描绘了夜空中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美,最后两句“夜投萧寺清无寐,楼角三更月满川”,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其清静无眠、赏月赏景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山寺清幽环境的喜爱与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的孤高、寂静与美丽,以及夜空中的流星、月亮与云朵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也通过“清无寐”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心境,展现了其追求清静、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但才华横溢,善于作诗,他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举,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四方、投宿山寺时所作,在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面对清幽的山寺与美丽的夜空,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与思绪,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意境与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