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全诗原文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烽传八诏登楼看,歌奏三巴忍泪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年终日暮,时光催逼着短暂的日影,寒夜霜雪停歇,气候寒冷,五更时分军营里号角声悲壮,三峡中星河映江,摇曳不定,荒野中处处传来凄凉的哭声,是因为战争,渔樵的夷歌也时时在四处响起,西南边塞传来警报,我登上高楼远望,三巴地区的歌曲传来,我忍泪倾听。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岁末冬夜在夔州西阁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烽传八诏登楼看,歌奏三巴忍泪听”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和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以及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冬夜景色,诗人用精炼的笔触,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个寒宵中壮阔、阴沉、悲壮的景象,后四句写诗人所见所闻,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听觉到视觉,再到内心感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全诗意境开阔宏伟,情感深沉悲壮,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衰退,边疆不宁,百姓生活困苦,杜甫身处夔州,远离中原,但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晚年漂泊异乡、孤独凄凉的生活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