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荔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红纱帐里透芳信,碧玉盘中缀锦茵。
(注:“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这句并非出自苏轼原诗《食荔枝》,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构造了一个融入关键词的扩展版本,以展现苏轼对荔枝的喜爱及其文学才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在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居士我掰开荔枝真有深意,想要吟咏出荔枝与我家乡风味的新诗篇,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点缀着如同锦绣般的荔枝。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荔枝的美味与岭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及对岭南生活的向往。“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一句,展现了诗人作为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对荔枝的独特感悟,想要通过诗歌来吟咏荔枝与他心中所念之地的风味差异与融合。
赏析
苏轼此诗以荔枝为引子,不仅描绘了荔枝的美味,更借荔枝表达了对岭南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一句,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文学情怀与对荔枝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作为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与创造力,通过“红纱帐里透芳信,碧玉盘中缀锦茵。”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荔枝的诱人魅力与岭南的优美风光。
创作背景
苏轼被贬至惠州时,虽身处逆境,但他并未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惠州期间,他品尝到了当地盛产的荔枝,深感其美味无比,于是写下了这首《食荔枝》,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热爱,虽然“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这句为构造之句,但整体上仍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