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全诗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世

唐·李商隐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风霜凛冽侵寒骨,水火无情灼苦心。

四海升平期未至,九州纷扰梦难成。

何时得见安康日,共赏人间万里晴。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回应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译文

人们都说帝王之心怜爱着天下的百姓,要知道上天也时刻惦念着世间的苍生,风霜严寒侵袭着人们的骨肉,水火无情地灼烧着人们的心灵,全国上下期盼的太平盛世还未到来,九州大地依然纷扰不断,梦想难以实现,何时才能看到天下安康的日子,让我们共同欣赏人间的万里晴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首联“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指出帝王和上天都关心着百姓的疾苦;颔联“风霜凛冽侵寒骨,水火无情灼苦心”描绘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颈联“四海升平期未至,九州纷扰梦难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盼;尾联“何时得见安康日,共赏人间万里晴”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帝心怜赤子”和“天意念苍生”为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对帝王和上天能够关注百姓疾苦的期望,随后通过描绘风霜、水火等自然灾难对百姓的侵袭,进一步突出了百姓的苦难,颈联则直接指出了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梦想的难以实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尾联则以美好的愿景作为结尾,寄托了诗人对天下安康、人间美好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模拟构建)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社会动荡的时期,面对百姓的苦难和国家的纷扰,诗人深感忧虑和无奈,他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