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易水
宋·陈与义
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壮士荆卿休反顾,汉家天子正无颜。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文,长于咏物,词作留世较少,其词风格明净,温婉清新,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其诗作多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他早年曾得到苏轼等人的赏识,后因战乱流离失所,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成为南宋诗坛的重要人物。
译文
南行还害怕吴江的寒冷,北狩(指皇帝被俘北去)应会悲叹易水的凄寒,壮士荆轲啊,你无需再回头顾盼,因为汉家天子(此处借指宋朝皇帝)正感到无地自容。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南游与北狩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英雄的缅怀,首句“南游尚怯吴江冷”暗指诗人自己或他人南行时的艰难与恐惧;次句“北狩应悲易水寒”则借古讽今,以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暗指宋朝皇帝被俘北去的悲惨境遇,后两句则是对荆轲的赞美和对宋朝皇帝的责备,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壮举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沉复杂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和借喻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诗人对荆轲的赞美也体现了其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宋朝正面临着金国的严重威胁和侵略,诗人陈与义身处乱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英雄的缅怀,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也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