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出自哪首诗?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葵丘践土非荒城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葵丘践土非荒城,

勿轻谈士弃儒生。

千秋万代名犹在,

始信儒冠胜羽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爽朗,语言通俗清新,善用典故,富有哲理意味。

译文

葵丘和践土并非荒凉的城池,

不要轻易地谈论士人而轻视儒生。

千秋万代之后他们的名声仍然流传,

这才相信儒生的冠冕胜过武将的羽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儒生和士人的尊重与肯定,葵丘和践土是历史上的两个地名,曾作为会盟之地,但诗中借以说明这些地方并非荒凉无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轻视儒生,因为他们的名声和贡献能够流传千古,甚至超过那些以武力著称的武将。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和借喻的手法,强调了儒生和士人的价值,首句“葵丘践土非荒城”以地名起兴,引出下文对士人和儒生的评价,次句“勿轻谈士弃儒生”直接点明主题,告诫人们不要轻视儒生,后两句“千秋万代名犹在,始信儒冠胜羽旌”则以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儒生的名声和贡献能够超越时空,甚至超过武将的荣誉。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儒学的尊崇和对士人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在唐代,虽然儒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士人的地位却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士人和儒生的价值,不要轻易地忽视他们的贡献。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学虽然仍然受到尊崇,但士人的地位和待遇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刘禹锡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这首诗来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士人和儒生的价值,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刘禹锡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他在仕途上也曾遭遇挫折和困境,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儒学和士人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