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本来欲造空虚境,那得许多缠绕来。
云影半开岩树绿,水声长带洞门回。
风前野径花香远,雨后林塘鸟语哀。
莫道此中无胜事,心闲处处即蓬莱。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展现对“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这一意境的诠释。)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皎然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嗜好饮茶,在茶事上造诣很深,写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诗歌,并在茶学上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对陆羽的《茶经》也曾给予指点和帮助,皎然的诗歌创作也颇负盛名,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坛一大家。
译文
本想营造一片空旷虚无的境界,哪里料到会有如此多的纷扰缠绕而来,云影半遮半掩,岩石边的树木更显翠绿,水声潺潺,似乎总带着洞门回响的声音,风拂过野径,花香飘得很远,雨后的林塘中,鸟儿的叫声带着哀愁,不要说这里没有美好的景致,只要心境闲适,处处都是人间仙境蓬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宁静、空灵境界的追求,以及面对现实纷扰时的无奈与超脱,首句“本来欲造空虚境”点明诗人的初衷,即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超脱尘世的境界;次句“那得许多缠绕来”则是对现实纷扰的感慨,表明这种理想境界难以实现,后六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虽身处纷扰之中,但仍能保持心境闲适,从自然中寻得慰藉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颔联和颈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挣扎;尾联则以“心闲处处即蓬莱”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面对现实纷扰时的豁达与超脱。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皎然在唐代中期,身处佛教盛行、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的背景下,对自然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常年在山中修行,对山居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雨后的清晨,面对山中的自然景色,心中涌起对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纷扰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