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安心法
宋·释宗杲
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63年),南宋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又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成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释宗杲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望,其禅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交往密切,对佛教与儒学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译文
有谁能够找到让心灵安宁的方法呢?有客人来访,一同观赏那杜若(此处借指自然景物,寓意高洁之志)的生机,我不愿在人间争名夺利,只愿将心中的烦恼与追求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首句“何人可觅安心法”直接提出了寻找心灵安宁方法的疑问,次句“有客来观杜德机”则通过客人来访观赏自然景物的情景,暗示了自然之美能够给予人心灵的慰藉,后两句“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不愿卷入世俗纷争,只愿将心事寄托于自然之中的超脱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安宁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沙鸥的形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诗人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被世俗所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宗杲的禅宗修行和与士大夫的交往有关,作为禅宗高僧,释宗杲一直致力于探索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而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探索的反映,释宗杲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交往密切,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可能对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面临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名利诱惑,而释宗杲的这首诗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