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秋色入平林,更著西风月下砧。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王勃

秋夜长,天寒秋色入平林,更著西风月下砧。

孤灯寂寂愁不散,卷幔开帘对晚阴。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勃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自幼聪颖,六岁便能写文章,且文笔流畅,才华横溢,王勃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被高宗怒斥,而后又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秋夜漫长,天气寒冷,秋色已经深入平林之中,再加上西风吹拂,月光下传来阵阵捣衣声,孤独的灯火静静地燃烧,愁绪无法散去,我卷起窗帘,面对傍晚的阴云,远处的树木在稀疏的林中显得更加萧萧,一半的秋山被夕阳笼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象,通过“天寒秋色入平林”和“更著西风月下砧”等句子,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寒冷,诗人用“孤灯寂寂愁不散”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愁绪,而“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和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句“秋夜长,天寒秋色入平林”直接点明了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更著西风月下砧”则通过西风和捣衣声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寒冷和萧瑟,诗人用“孤灯寂寂愁不散”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愁绪,这种情感与秋夜的景色相互映衬,使得全诗更加感人,而“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则通过远树、疏林、秋山和夕阳的描绘,展现了秋夜的美丽和凄凉,使得全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勃的个人经历有关,王勃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遇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愁绪,而秋夜的景色则成为了他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勃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展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卓越才华和文学造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