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亭亭缺齧多,悬知千古也消磨。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石吟

唐·刘禹锡

巨石亭亭缺齧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风驱水凿山骨瘦,云卷月沉夜色蹉。

野老相逢谈旧事,樵夫独唱和松皤。

人间万事皆如梦,唯有青山不改矬。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巨大的岩石高高耸立,边缘被侵蚀得残缺不全,可以想象千百年来它也被逐渐消磨,风和水不断地侵蚀着山石的骨肉,使其变得瘦削;云卷云舒,月亮升起又落下,夜色在变化中流逝,山野间的老人相遇时谈论着往昔的事情,樵夫独自唱着歌,歌声与松树的苍老相呼应,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如同梦幻一般,只有这青山依旧,不曾改变它的矮小与坚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块历经沧桑的巨石,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巨石亭亭缺齧多,悬知千古也消磨”直接点题,以巨石为象征,暗示了世间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经历磨损和变化,后文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叙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诗人通过“风驱水凿山骨瘦”等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力量对山石的侵蚀作用,从而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万物的变化,诗人也通过“人间万事皆如梦”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巨石和周围环境的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通过“唯有青山不改矬”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永恒和不变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块历经沧桑的巨石,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永恒不变的向往,在逆境中,刘禹锡依然保持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