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啼鸟苦,红蕖叶密卧鸳鸯。

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苍苔白石松阴里,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简介

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约公元836年前后在世(唐文宗开成初前后),项斯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因避讳,故又作项斯字斯处,他未及第前,曾持所作诗文谒见著名诗人杨敬之,杨敬之读后大加赞赏,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由此,项斯声名大振,并于唐会昌四年(884年)擢进士第,后任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晚唐时期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作清丽奇绝,风骨峭拔,为晚唐诗坛增添了一抹亮色。

译文

在茂密的青枥林中,鸟儿啼叫得十分凄苦;池塘里,红蕖(荷花)叶子茂密,一对鸳鸯正静静地卧在叶下,通往山林的樵夫小径虽然已经开通,但行走起来仍然感到有些妨碍;似乎听到远处传来人的声音,但仔细一听却又没有了,在松荫下的白石小径上,长满了青苔,只有那幽居山林的人独自来来去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时所见到的幽静而略带凄清的自然景象,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前两句通过“青枥林深”与“红蕖叶密”的对比,展现了山林中的生机与静谧;后两句则通过“已通樵迳行还碍”与“似有人声听却无”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山林的幽深与神秘,最后一句“苍苔白石松阴里,惟有幽人自来去”则点明了诗人自己作为“幽人”的身份,以及他对这种幽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中的幽静景象,通过“啼鸟苦”、“卧鸳鸯”、“樵迳碍”、“人声无”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与反衬的手法,如“青枥”与“红蕖”的色彩对比,“啼鸟苦”与“卧鸳鸯”的动静对比,“已通”与“行还碍”的矛盾对比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丰富,诗人也通过“幽人自来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幽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项斯游历山林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林以避世,项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在山行时所见所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山林幽静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