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含关键词句)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虽然直接包含“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这一具体词句的作品在辛弃疾集中未直接找到完全匹配项,但此句意境与辛弃疾的生平及作品风格高度契合,可视为对其心境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或后人对其作品的引申解读,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辛弃疾的整体风格及其代表作进行,并尝试将这一关键词融入解析之中,以展现辛弃疾的“心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等职,因主张北伐而多次被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抗金复国的壮志未酬和个人遭遇的悲愤之情。
译文(以《破阵子》为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已年近半百鬓发虽白却无建树!
释义
此句“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虽非直接出自辛弃疾某篇具体作品,但可理解为对辛弃疾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稼轩心事,即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志未酬之情;似风乎、舞雩之下,则借用了《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寓意其心境高远而孤独,如同在舞雩台上迎风而立,无人真正理解其内心的豪情与悲凉。
赏析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激昂的战斗意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破阵子》等作品中,他既表达了对往昔战场生活的怀念,又流露出对现实无奈的深深叹息,以及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正是“谁识稼轩心事”的最好注解。
创作背景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国力衰微的时代,他早年投身抗金斗争,后因政治斗争而多次被贬,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特别是晚年,面对北伐无望、壮志难酬的现实,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并非直接出自某篇作品,但它准确地捕捉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是对其一生心路历程的深刻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