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参差无次序,要令不似俗亭台。的解释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亭杂咏

唐·杜牧

高下参差无次序,要令不似俗亭台。

山前水畔开幽径,竹影松声入小斋。

月色满庭人未寝,花香入室梦初回。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看落梅。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明丽隽永,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译文

山亭的高低错落没有固定的次序,正是为了让它显得与众不同,不像那些平庸的亭台楼阁,在山前水边开辟出一条幽静的小径,竹影摇曳,松涛阵阵,都悄悄地进入了我的小书斋,月光洒满庭院,我尚未入眠,花香随风飘入室内,将我从梦中唤醒,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倚靠在栏杆上,静静地看着梅花飘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精心设计的山亭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首句“高下参差无次序”直接点出山亭的布局特点,强调其与众不同;次句“要令不似俗亭台”则进一步阐明诗人的设计初衷,即要打破常规,创造独特的意境,后四句则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山亭的幽静之美,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悠然自得。

赏析

这首诗以山亭为中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诗人巧妙地运用“高下参差”的布局和“竹影松声”的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诗人还通过“月色满庭”、“花香入室”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游历山水之间,对自然美景产生深刻感悟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深感失望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更加向往自然和宁静的生活,希望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首《山亭杂咏》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佳作,通过描绘山亭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