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全诗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附加句

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此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可融入意境赏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丽闲淡,多写自然景物和佛教禅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想去西邻家询问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附加句译文):何处有那幽居的隐士来探访呢?只见他横着竹杖,悠悠地渡过小溪而来。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寻找友人陆鸿渐(即陆羽,唐代茶圣,字鸿渐)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陆羽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超脱,诗中“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描绘了陆羽居所的幽静与田园风光;“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则借菊花未开,暗示友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则通过寻找未果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陆羽的行踪不定与逍遥自在。

赏析

原诗本身已是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画卷,而附加句“何处幽人来问讯,横担竹杖过溪来”更是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来访者的形象——一位手持竹杖、悠然自得的隐士,还通过“何处幽人”的设问,引发了读者对隐士生活的好奇与向往,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与心灵归宿的情怀。

创作背景

皎然与陆羽友谊深厚,两人常在一起品茶论诗,探讨禅理,此诗可能作于陆羽迁居新居后,皎然前往探访却未遇之时,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借陆羽的隐逸生活,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不顺或厌倦官场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一种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