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宋·陈与义
去雁无凭传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
小楼深巷狂风雨,不奈江南二月时。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文,长于咏物,词作虽不多,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文风清新自然,靖康之变后,他南渡避难,历经战乱流离,诗风也因此变得沉郁悲壮,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南渡后的作品,更是被誉为“南渡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译文
南飞的大雁已无法传递书信,春泥却顽固地沾污了我的衣裳,小楼深巷中狂风骤雨肆虐,真受不了这江南二月的天气啊。
释义
去雁无凭传锦字:大雁南飞,却无法传递书信(锦字通常指书信),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无法联系。
春泥抵死污人衣:春泥顽固地沾在衣服上,难以去除,比喻生活中的烦恼和困境难以摆脱。
小楼深巷狂风雨:小楼深巷中狂风骤雨肆虐,形容环境恶劣,生活艰难。
不奈江南二月时:无法忍受这江南二月的天气,实际上是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春日风雨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上片“去雁无凭传锦字,春泥抵死污人衣”两句,通过大雁和春泥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于生活困境的无奈,下片“小楼深巷狂风雨,不奈江南二月时”两句,则进一步通过描绘狂风骤雨的环境,来烘托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陈与义南渡避难期间,当时,他身处江南,经历了战乱流离和生活的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春日风雨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他也通过这首词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