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秋色入平林,更着西风月下砧。的解释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王勃

秋夜长,天寒秋色入平林,更着西风月下砧。

孤灯寂寂愁不散,离人枕上泪难禁。

梦魂纵有也成尘,犹在巫山楚水滨。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在骈文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王勃的一生颇为坎坷,因才华出众而遭人嫉妒,多次仕途不顺,最终在渡海省亲时溺水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译文

秋夜漫长,天气寒冷,秋色已经深入平林之中,再加上西风吹拂,月光下传来捣衣的砧声,孤独的灯火寂静无声,愁绪难以消散,离家的人躺在枕头上,泪水难以抑制,即使梦中能够相见,那也只是虚幻的尘埃,而我依然思念着你,在巫山楚水之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凄凉景象,通过“天寒秋色入平林,更着西风月下砧”等句,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诗人借秋夜的景色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句“秋夜长”直接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天寒秋色入平林”一句,用“天寒”和“秋色”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萧瑟,而“更着西风月下砧”一句,则通过西风和月下捣衣的砧声,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凉氛围。

后两句“孤灯寂寂愁不散,离人枕上泪难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孤独的灯火和难以消散的愁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而“离人枕上泪难禁”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抑制的泪水。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勃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当时,王勃可能正面临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困境,而离别则更加加剧了他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时的普遍情感状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