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梅花开了后,长怕说,赋归欤。的解释

春秋1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点绛唇·赋登楼

宋·辛弃疾

落日孤城,长烟蔽野,望断蓬路,一自梅花开了后,长怕说,赋归欤。

岁晚知交零落,幽梦频惊,起看星河晓,欲寄书如天远,难消受,许多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孤城,长烟弥漫遮蔽了原野,望眼欲穿的归路遥不可及,自从梅花开放之后,我就常常害怕提及归乡的话题,年末之时,知交好友纷纷离散,夜晚的幽梦频频被惊醒,起身望向晓时的星河,想要寄书却如同天般遥远,心中难以承受这许多的愁绪。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落日孤城、长烟蔽野的苍茫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梅花开后,词人更加害怕提及归乡,暗示了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法归去的痛苦,岁末之交,知交零落,幽梦频惊,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愁绪,词人想要寄书却难以送达,心中的愁苦难以排解。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借景抒情,将词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通过落日、孤城、长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为下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下片则直接抒发词人的愁绪,通过“长怕说,赋归欤”、“岁晚知交零落”等词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知交零落的感伤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他因主张抗金而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壮志难酬,词中的“落日孤城”、“长烟蔽野”等景象,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词人内心孤独与无助的象征,而“一自梅花开了后,长怕说,赋归欤”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法归去的痛苦,整首词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词人的愁绪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深厚情感与卓越才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