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名园春已过,千金还买暨家花。全诗是什么?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买花

唐·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闻道名园春已过,千金还买暨家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京城春意已尽,车马喧闹不已,人们都说这是牡丹开花的时节,于是纷纷结伴前往花市买花,花的价钱贵贱不一,无法规定一个常数,只能根据买花人对花的品评高低来付钱,上百朵灼灼如火的牡丹花,竟要用五束白绢的价钱才能买到,上面张设着帷幕遮蔽风雨,旁边编织着篱笆围墙保护,给花洒上水,给花根封上泥,移栽过来的牡丹花仍然颜色鲜艳,家家都遵循着这样的习俗,人人对此都沉迷不悟,有一个田舍翁,偶然来到买花的地方,他低头叹息,这种叹息声没有人能够理解,一株深色牡丹花,价值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听说名贵的花园中春天已经过去,但人们仍然不惜花费重金去购买暨家的牡丹花。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揭露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和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一篇杰作,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贫富悬殊现象发出了深刻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通过买花这一日常现象,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贵族们买花的盛况,以及他们对花的痴迷和挥霍无度的生活态度,通过田舍翁的叹息和对比,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无奈,诗人用“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贵族奢侈生活的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人在描绘买花场面时,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或稍后,当时白居易在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写长安贵族买花的奢侈场面,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贬谪的愤懑心情。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他通过买花这一日常现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贵族奢侈生活的强烈谴责,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