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朝觐
唐·韦庄
朝廷正尔尊黄发,稳驾蒲轮觐玉皇。
云路迢迢天尺五,风烟漠漠路三千。
老臣此去无他语,惟有丹心照九天。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能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及《全唐诗补遗》录其诗三百余首。
译文
朝廷此刻正尊敬着年长的贤臣,他们稳稳地乘坐着用蒲草裹轮的车子去朝见皇帝,通往朝廷的道路遥远而高耸入云,仿佛距离天只有五尺;沿途的风烟茫茫,路途长达三千里,我这位老臣此去没有其他的话语,只有一颗忠诚的心可以映照九天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朝廷对年长贤臣的尊重,以及他们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前往朝廷朝见的情景,诗中通过“黄发”指代年老而有德行的臣子,通过“蒲轮”形容他们乘坐的车子简陋而稳重,通过“云路迢迢”和“风烟漠漠”形容路途的遥远和艰难,诗人表达了自己作为老臣的忠诚之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尊贤重老的赞美,以及自己作为老臣的忠诚和决心,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艰难,从而更加凸显了贤臣们不辞辛劳、忠诚报国的精神,诗人也通过“丹心照九天”的誓言,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担任了一定的官职,对朝廷的尊贤重老政策有所感触,作为一位历经战乱、饱尝人生艰辛的诗人,韦庄也深知忠诚和报国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贤臣们不辞辛劳、忠诚报国的敬仰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韦庄的诗歌作品中并不算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它所表达的尊贤重老、忠诚报国的思想却是韦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首诗也体现了韦庄作为一位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