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赏花
宋·邵雍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
风前月下无人会,惆怅芳时又几朝。
(注:“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邵雍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可能是后人附会或误传,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构造了一个情境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赏花”诗中,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造的情境。)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北宋哲学家、易学家、诗人,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谥康节,生于林县上党乡,后迁河南洛阳,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得林逋器重,并授其学问,嘉祐及神宗时,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一树寒梅如白玉般皎洁无瑕,它远离尘嚣,静静地生长在村路旁边的小溪桥畔,人们不知道这靠近水源的梅花为何会早早地绽放,还以为是冬天残留的雪花尚未消融,哪里是因为我有调和羹汤的一双妙手,才特意让这初绽的梅花来劝人举杯共饮呢?只是在这风前月下,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此刻的情怀,惆怅于这芬芳美好的时光又匆匆流逝了几朝。
释义
诗中前两句描绘了寒梅的高洁与孤傲,后两句则借梅花初发之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惆怅。“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一句,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并非因有某种特殊才能(如调和羹汤的妙手),而是借梅花初开之景,来劝人珍惜时光,举杯共饮,以消解心中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梅的孤高与纯洁,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后两句的抒情,又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以及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深刻感悟,诗人以梅花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既有清新脱俗的意境,又富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虽然“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这两句并非邵雍原诗中的句子,但在此构造的情境中,我们可以设想这首诗是邵雍在某个春日,独自漫步于乡间小路,看到路旁盛开的寒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与抒情,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