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李杜文章遗芳在,至今谁不仰高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李白、杜甫的诗作流传千古,光辉灿烂如同万丈光芒。
不知那些无知的小人,为何要用诽谤来伤害他们。
就像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衡量一下自己。
我出生在李杜之后,只能远远地仰望他们的背影。
我不去寻找李白曾在饭颗山上寻找灵感的伴侣,却追随杜甫在汨罗江上放歌的狂放。
李杜的文章遗留下来的芬芳,至今有谁不仰慕他们的高尚风格呢?
释义
这首诗是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成就的赞美,以及对那些无知小人诽谤李杜的批评,诗中“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两句,表达了韩愈对李白、杜甫不同风格的欣赏:李白曾传在饭颗山寻找灵感,而杜甫则常在汨罗江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韩愈选择追随杜甫的狂放,表达了对杜甫深沉情感的共鸣。
赏析
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开篇,直接点出李白、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韩愈对那些无知小人的诽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用“蚍蜉撼大树”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小人的渺小与可笑,在表达自己对李杜的敬仰时,韩愈选择了“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这一独特的角度,既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欣赏,又表达了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共鸣,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体现了韩愈对李杜诗歌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大家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韩愈对李白、杜甫诗歌的热爱和推崇有关,韩愈生活在唐代中期,正值古文运动兴起之际,他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评价,他也对那些无知小人诽谤李杜的行为感到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李杜诗歌的赞美,也是对古文运动精神的弘扬,体现了韩愈作为文学大家的担当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