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长安酒肆壁
唐·吕岩(吕洞宾)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
纵使百年长健在,一生忧苦为身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唐代著名的道士,也是道教八仙之一,传说中他常身披破衲衣,手持竹杖,云游四方,行踪不定,且能预知未来,点石成金,因此被后人尊为神仙,吕洞宾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形象也常被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吕洞宾,作为道教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迹充满了神秘色彩,据《全真诠绎》记载,他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后遇火龙真人传授剑法,得道成仙,吕洞宾不仅在道教修行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擅长诗词歌赋,其诗作多反映道家思想,追求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境界。
译文
荣华富贵大多时候都会有终结的时候,祸福其实都是自己求来的。
即使能够活到百岁长久健康,一生中的忧虑和痛苦也会因为自身的欲望和烦恼而不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华富贵和祸福无常的深刻洞察,首句“荣华大抵有时歇”指出,无论多么显赫的荣华富贵,终究会有消逝的一天;次句“祸福无非自己求”则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命运的影响,祸福皆由心生,由己而求,后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即使长寿健康,也难以摆脱内心的忧虑和烦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诗人通过对比荣华富贵的短暂与祸福的自求,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个人修行的重视,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思想,体现了道教“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念,诗人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人生的观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吕洞宾的修行经历和人生感悟有关,作为一位道教仙人,吕洞宾在修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祸福相依的道理,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人生荣华富贵的淡泊态度,也传递了个人修行和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这首诗也可能是在吕洞宾云游四方、观察人间百态的过程中,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总结。
吕洞宾的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还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精髓和诗人个人的修行感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以更加平和、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