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塞上曲
唐·戎昱
胡风夜度雁门山,
苍茫云气连天山。
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单于已在金山西,
犹能弯弓射大雕。
谁使匈奴来塞上,
却从廷尉望山头。
作者及朝代
作者:戎昱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戎昱(约744年—约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荆南节度使卫伯玉部从事,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年),从卫伯玉在荆南,后流寓湖南,为零陵丞,仕至御史中丞,工诗,多咏史之作,有《戎昱集》。
译文
胡地的风在夜晚吹过了雁门山,苍茫的云气连接着天山,汉朝的天子如今神武非凡,不肯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单于已经驻军在金山西面,仍然能够弯弓射下大雕,是谁让匈奴来到边塞之上,却只能望着廷尉(象征朝廷权威)所在的山头而无可奈何。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匈奴的侵扰和汉朝天子的神武,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国家力量的自豪,也隐含了对朝廷处理边疆事务策略的质疑。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胡风和云气,营造出一种边疆的苍茫和紧张氛围,诗人通过赞美汉朝天子的神武,表达了对国家力量的自豪,在“单于已在金山西,犹能弯弓射大雕”两句中,诗人又暗示了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且实力不容小觑,最后两句“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则直接提出了对朝廷边疆政策的质疑,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边疆风光的描绘,又有对国家力量的赞美,更有对边疆政策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朝廷在处理边疆事务时面临着诸多挑战,戎昱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大事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朝廷边疆政策的质疑,他也通过赞美汉朝天子的神武,表达了对国家力量的自豪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