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读书有感
朝代:宋
作者:陆九渊
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
学贯古今通大义,心怀宇宙识高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莫道前程多险阻,功成方显志如虹。
(注:“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陆九渊现存的确切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创作了这首融合了他哲学精神的诗,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主张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体悟来达到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这与“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的意境相契合。)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自省和体悟,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身心与天地相参,那么就应当深入研读《中庸》,做到至诚无欺,学习要贯通古今,理解大义,心怀宇宙,方能识得高明之道,书山有路,勤奋是攀登的阶梯;学海无涯,刻苦是航行的船只,不要害怕前程中的艰难险阻,只有功成名就时,才能显现出你那如虹般的志向。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和修身的深刻见解,首联强调通过研读《中庸》来达到至诚之境,进而与天地相参;颔联则进一步阐述学习的目标,即贯通古今、心怀宇宙;颈联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比喻,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前程的信心和对志向的坚定。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诗人通过引用儒家经典《中庸》,强调了至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做到至诚无欺,才能与天地相参,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诗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认为学习要贯通古今、心怀宇宙,才能识得高明之道,颈联的比喻更是生动形象,既表达了学习的艰辛,又鼓励人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尾联则以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为全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并非陆九渊的直接作品,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他深感当时社会的浮躁和学问的浅薄,因此致力于弘扬儒家心学,强调内心的自省和体悟,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旨在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达到至诚之境,进而与天地相参,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