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都无宠辱惊,静中时见古今情。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老去都无宠辱惊,静中时见古今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前门昼掩门无行。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因官场失意,开始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如今我已老去,对世间的宠辱已不再感到惊讶和激动,在静谧的时光里,我时常能领悟到古今的变迁和情感,我拄着拐杖,在屋檐下漫步,仰望星空中的牛宿和斗宿,感受着宇宙的浩瀚,而家中的前门在白天也常常紧闭,门外几乎看不到行人的踪迹,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和安详。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韦应物对人生宠辱不惊的淡泊态度,以及在静谧中领悟古今变迁的深邃情感,通过描绘自己晚年生活的宁静和安详,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宁静和淡泊,首句“老去都无宠辱惊”,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人生宠辱的淡然态度,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次句“静中时见古今情”,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静谧中领悟古今变迁的深邃情感,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后两句通过描绘诗人拄杖漫步、前门昼掩等生活细节,进一步烘托出他晚年生活的宁静和安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所作,当时他因官场失意而寄情山水,过着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晚年生活的宁静和安详,表达了对人生宠辱不惊的淡泊态度和对古今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境遇和情感状态,也体现了唐代田园诗派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