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注:虽然关键词“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并未直接连贯出现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任何一首里,但根据古典文学中的常见引用与化用,以及考虑到问题的特定要求,这里将关键词融入到了假设的、基于《从军行七首》风格的创作情境中,作为该系列诗的“虚拟”第八首,以展现对英勇将军的期待与颂扬,这样的直接组合在王昌龄的原作中并不存在,以下解析也是基于这一假设情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闺怨情感,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基于假设的第八首诗)
看那将军,手持三支箭矢,笑谈间透露出必胜的信心,问何时能出发,誓要平定那遥远的天山?
释义
此句通过“却笑”二字展现了将军的自信与豪迈,三羽箭象征着将军的武艺高强与决心坚定,“何日去,定天山”则表达了对将军早日出征、平定边疆的殷切期望。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位英勇无畏、胸怀壮志的将军形象,通过“却笑”的神态描写,生动地传达了将军的从容与自信;而“三羽箭”与“定天山”的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将军的英勇与决心,整句诗意境开阔,情感饱满,既展现了将军的个人魅力,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边疆稳固的美好愿望。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
虽然这句诗并非王昌龄原作,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唐代边塞诗盛行的背景下,王昌龄或许受到了当时边疆战事频发、将士英勇抗敌的激励,心中涌动着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向往,于是创作出了这样一句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英勇将士的赞美与期待,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上述分析是基于假设情境进行的,旨在满足问题的特定要求。“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并非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