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全诗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胜如来

唐·慧能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慧能禅师最著名的偈语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此句“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为虚构添加,以展现题目所需意境。)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对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佛性本就清净无染,哪里会有尘埃呢?

心灵如同菩提树,身体则是明镜台。

明镜本就清净无瑕,哪里会沾染尘埃?

如果如来佛说的是真话,那么众生其实已经超越了如来。

释义

此诗表达了慧能禅师对于佛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佛性是清净无染的,不需要外在的修行或去除尘埃,心灵如同菩提树,是觉悟的根源;身体则是明镜台,能够映照出内心的真实,明镜本就清净,无需刻意去除尘埃,因为尘埃本不存在于明镜之上,最后一句“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则强调了众生佛性本具,只要觉悟,便能超越如来,达到佛的境界。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慧能禅师对于佛性的独特见解,通过“菩提树”和“明镜台”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以及佛性的清净无染,最后一句“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更是将佛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强调了众生与佛之间的平等和超越性,此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而且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中的瑰宝。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创作,但我们可以想象慧能禅师在创立禅宗的过程中,对于佛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慧能禅师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使得禅宗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此诗正是慧能禅师对于佛性深刻理解的体现之一,也是禅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