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绍嵩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

竹径松门三径小,对青山、似与诗通。

白发满头归未得,空羡东篱菊正红。

梦绕故园心事懒,日长人静掩柴扉。

作者简介

释绍嵩,南宋时期的一位僧人诗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他活跃于南宋中后期,以诗名世,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释绍嵩的诗作在当时颇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心态。

译文

道人随意地整理着衣裳,这正是他家中特有的、如香氛般温馨的家风,竹径松门环绕的小径狭窄而幽静,面对着青山,仿佛与诗歌相通。

满头白发却未能归隐田园,只能空自羡慕东篱下那正盛开的菊花,梦中时常萦绕着故乡的情景,心中却懒于言表,日长人静之时,只能独自掩上柴扉。

释义

“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描绘了道人(此处指诗人自己或某位隐士)随意而不失风雅的装束,以及这种装束背后所体现的家族或个人的独特气质和生活方式。“竹径松门三径小,对青山、似与诗通”则进一步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环境,竹径松门,小径幽深,与青山相对,仿佛自然与诗歌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白发满头归未得,空羡东篱菊正红”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对东篱菊花的羡慕,象征着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梦绕故园心事懒,日长人静掩柴扉”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故园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道人的装束、生活环境以及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道人取次装束”的随意与“是自家、香底家风”的雅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竹径松门、青山对望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白发满头归未得”的遗憾与“空羡东篱菊正红”的向往,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梦绕故园心事懒,日长人静掩柴扉”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苍凉与寂寞。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僧人诗人,释绍嵩可能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隐逸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也可能面临着社会动荡、仕途不顺等现实问题,这些经历都可能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