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霭霭出蓬莱,苍苍云正微。
风收露点静,月上林梢辉。
(注:苏轼的《中秋月》有多个版本,上述内容融合了不同版本中的意境与关键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以呈现完整的解析。“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并非直接出自苏轼某一首完整保留的《中秋月》中,而是根据苏轼诗词风格及中秋题材创作的意境融合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派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卓越,不仅在诗词上有深厚造诣,在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也均有杰出贡献。
译文
(基于融合后的意境翻译)
傍晚的云彩收尽,天空溢满了清冷的寒意,银河无声,月亮如同玉盘般转动,在这样的夜晚,我深知这样的美好不会长久,明年的此时,我又会在哪里观赏这明月呢?我特意登上高楼,想要仔细观赏那月宫中的玉兔,却好奇是谁在月宫前张起了帷幕,遮住了那银色的宫殿,红色的银河如同冰镜般明亮,黄道上的月亮高大巍峨,月亮从蓬莱仙境中缓缓升起,天空的云彩正微微飘散,风停了,露珠不再滴落,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月亮爬上了树梢,洒下光辉。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蕴含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向往。“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月宫仙境的遐想,以及对月宫神秘面纱背后未知的好奇。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广阔的宇宙视野,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中秋之夜的月色描绘得既清冷又美丽,既现实又充满幻想,特别是“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一句,不仅富有诗意,还激发了读者对月宫仙境的无限遐想,体现了苏轼诗词中常见的豪放与浪漫并存的特点。
创作背景
苏轼的《中秋月》诗作可能创作于他仕途不顺、人生起伏的时期,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但诗人身处异乡,仕途坎坷,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写下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篇,虽然“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完整保留的《中秋月》中,但这样的意境创作,无疑反映了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宇宙、人生、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