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津头二三日,谁知江水涨天墟。的解释

梦梦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涨

唐·韦庄

江头落日照平沙,

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

见人惊起入芦花。

晚来风定钓丝闲,

上下沙汀宿鹭间。

不到津头二三日,

谁知江水涨天墟。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其作品多反映战乱离愁和个人情感,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傍晚时分,夕阳照耀在平坦的沙滩上,潮水退去后,渔船倾斜地停靠在岸边,一对白鸟在水边站立,见到人来,惊飞而起,钻入芦花丛中,夜幕降临,风平浪静,钓丝悠闲地垂挂在水中,白鹭在沙洲上下栖息,如果不亲自到渡口边观察两三天,谁又能知道江水已经暴涨,几乎要漫过天际,将陆地变成了一片汪洋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晚景及江水涨潮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宁静之美,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赏析

前两句通过“落日照平沙”和“潮退渔船阁岸斜”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江边晚景图,营造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两句,通过白鸟的动态描写,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后两句“不到津头二三日,谁知江水涨天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通过对比和反问,强调了江水涨潮的迅速与不可预测性,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变化莫测的感慨,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意境。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自然景色时,有感而发,通过描绘江水涨潮的景象,韦庄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寄托了对社会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