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贾岛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白云出入无人境,明月来去是松门。
作者及朝代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贾长江”,他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应举,但未中第,贾岛的诗歌风格清奇僻苦,以五言律诗见长,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刻画景物,为晚唐著名苦吟诗人之一。
作者简介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颇有影响,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和禅理,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贾岛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追求,常常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留下了“推敲”的典故。
译文
师父在这山中居住了三十年,他的妙语应当已经融入了山中的精髓,白云自由自在地出入在这无人之境,明月则来来去去地穿过松林之门。
释义
“师住此山三十年”描述了师父在山中居住的时间之久,暗示其对山林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妙语应须得山骨”则表达了师父的言辞中蕴含着山中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白云出入无人境,明月来去是松门”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幽静、超脱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师父在山中居住三十年的生活场景和心境,通过“妙语应须得山骨”一句,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师父对山林的深厚感情和深刻理解,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白云、明月和松林等自然元素,进一步渲染了山中幽静、超脱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山林之中,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贾岛在游历或隐居山林时,有感于师父在山中居住三十年的生活状态而创作的,贾岛一生对山林隐逸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向往,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和思考的集中体现,通过描绘师父在山中居住的生活场景和心境,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创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