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写真
唐·贯休
不似本师空满袖,胡为写真传世人。
更要维摩一转语,了知无相是无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贯休(832年-912年)
朝代:唐代晚期
作者简介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又能日作诗数百首,工草隶,尤善绘画,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神情兼备,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漫游各地,与僧俗交往甚密,乾宁初年(894)入蜀,王建待之甚厚,赐号禅月大师,天复初(901)入衡山,传法受徒,卒葬于衡山,谥号“圆明禅师”。
译文
我的画像不像我的老师那样空携满袖清风,为何要画成写真流传给世人呢?
还需要维摩诘大师的一句禅语来点拨,才能明白无相即是无形无身的真谛。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写真(画像)的看法,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被画成写真流传于世,因为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而非外在的形象,诗人也借用了佛教中维摩诘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无相”理念的领悟。
赏析
这首诗是贯休对自己画像的一种反思和超脱,首句“不似本师空满袖”,诗人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认为自己的画像无法像老师那样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这里的“空满袖”既是对老师修行境界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未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自嘲,次句“胡为写真传世人”,诗人直接提出了疑问,为何要画成写真流传给世人呢?这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
后两句“更要维摩一转语,了知无相是无身”,诗人借用了佛教中维摩诘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无相”理念的领悟,维摩诘是佛教中的一位大菩萨,以智慧善辩著称,这里的“一转语”指的是维摩诘的禅语,能够点拨人心,使人顿悟,诗人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无相是无身”的道理,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清净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贯休的修行经历和禅宗思想有关,作为一位画僧和诗僧,贯休在修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禅宗“无相”理念的重要性,他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写真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反思和批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写真的看法和对禅宗理念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