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画
宋·王安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画作中的色彩虽然美丽,但画中的事物却不会言语,相比之下,世间的言语往往也并非真实可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静谧的山水画,表达了诗人对画中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失望,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画中花常开,鸟不惊的奇怪现象,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画作与现实,指出世间言语的不可靠性。
赏析
这首诗以画为题,却不仅仅是在写画,而是借画来表达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前两句通过“远看”与“近听”的对比,突出了画作的静谧与和谐,后两句则通过“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奇异现象,进一步强调了画作的超越现实的特点,最后两句“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对比画作与现实,揭示了诗人对世间言语真实性的怀疑。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有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图强,但在变法过程中遭遇了来自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首诗可能是在变法受挫后,王安石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失望和反思的体现,他通过描绘一幅静谧的山水画,表达了对画中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失望,他也通过对比画作与现实,揭示了世间言语的不可靠性,表达了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