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的解释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注:此句为对原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化表达,非直接出自原诗,但体现了相同意境。)

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一名挺之,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人,唐朝初期诗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生平不详,唯诗名较著,善写宫体诗,词旨悲苦,未为人所重,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此稍为时人所称,曾拟作《白头翁咏》,未竟,为宋之问所续成,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传世。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城中那些女子,面对凋零的落花,不禁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状?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茫茫大海也已变成桑田。

故人都已不在洛阳城东,当今的我们却依然面对着和古人一样的落花在风中飞舞。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这位白头老翁真是可怜,想当初他还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美少年。

那时候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里,他常常在落花时节陪着公子王孙饮酒作乐,欣赏清歌妙舞。

在春天时光禄池中水波荡漾,处处装饰着锦绣华文;将军府第中的楼台上,也画着神女天仙图。

可是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那三春行乐、赏花游玩的生活,如今又在哪里?

转瞬间,少女娇美的面额上已出现了皱纹;须臾间,青丝已变成了白发,真是造化弄人啊!

想想那昔日歌舞升平的地方,如今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沧桑、繁华落尽的悲凉之情,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尤为脍炙人口,表达了时间流逝、人事更迭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洛阳城东的桃李花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中既有对青春美好的追忆,也有对人生老病死、世事沧桑的深刻反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不戚的艺术氛围,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名句,更是将时间流逝与人生变迁的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创作背景

代悲白头翁》的创作背景,史书记载不详,但根据诗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刘希夷早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些变故或挫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学繁荣,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代悲白头翁》的创作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