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仇池
宋·苏轼
仇池梦境似尘沙,
前路茫茫欲问家。
记取和诗三益友,
他年弭节过仇池。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传世。
译文
仇池的山水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于尘沙之中,前方的道路茫茫,让人不禁想要询问归家的路途,请一定要记住与我一起和诗的这三位好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再次驻足此地,重访仇池。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仇池美景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句“仇池梦境似尘沙”描绘了仇池山水如梦如幻的景象,次句“前路茫茫欲问家”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家的思念,后两句“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则是对友人的深情寄语,希望他们记住与自己一起和诗的这段美好时光,并期待未来有机会再次相聚于仇池。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仇池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梦境似尘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仇池山水的神奇与美丽,前路茫茫欲问家”又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对友人的深情寄语,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仇池时所作,仇池位于今甘肃省成县西北,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山水胜地,苏轼在游历此地时,被其美景所吸引,同时与当地的友人一起和诗,留下了这段美好的记忆,在离别之际,他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仇池美景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在游历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