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出自哪首诗?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惜春词

唐·温庭筠

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一时回首成惆怅。

信步闲庭凝伫久,敛蛾眉恨春知否?

酒醒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诗词作品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音律谐婉,在当时颇有影响,然而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消沉情绪。

作者简介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坎坷,终生不得志,他性格孤傲,蔑视权贵,纵酒放浪,曾因代人作赋,扰试场,被贬为隋县尉,后任方城尉时,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晚年寓居淮上,贫病交加,致终,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在唐末颇有影响,曾有人拟他为“诗人之冠”或“词中之李商隐”。

译文

百舌鸟问花儿为什么不开口说话,花儿沉默不语,仿佛满怀愁恨,就连那横塘的细雨也带着哀愁,蜜蜂争采着花心的甜粉,蝴蝶分享着花的芳香,然而一旦回首,却都变成了无尽的惆怅。

我在庭院中悠闲地踱步,久久地驻足凝望,紧锁的眉头诉说着内心的愁苦,春天啊,你可知道我心中的怨恨?酒醒之后才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午睡醒来常常惊讶地发现太阳已经高悬中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百舌问花”、“蜂争粉蕊蝶分香”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但“花不语”、“似恨”、“惆怅”等词又透露出一种哀愁,后两句“酒醒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和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百舌鸟、花儿、蜜蜂、蝴蝶等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和美好,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上,而是进一步通过“花不语”、“似恨”、“惆怅”等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哀愁和无奈,后两句“酒醒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更是将诗人的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温庭筠的个人经历有关,他一生坎坷,多次考进士均落榜,晚年更是贫病交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时光流逝和春天即将逝去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