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北斋雨后
宋·苏轼
陶令闲来爱日长,
门前长柳几枝黄。
绿尊虽浅忧先醉,
红烛初残意未忘。
坐久东轩无个事,
起寻南径有花香。
残年饱饭东坡老,
一壑能专万事灰。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与文同并称“文苏”。
译文
陶渊明闲居时爱这悠长的日子,门前柳树已垂下了几条绿黄相杂的枝条,酒樽虽浅忧愁却先已沉醉,红烛将要烧完可心绪还不想收起,在东轩久坐没有什么事可干,就起身去南园寻找花香,我虽已年老却仍能饱食东坡的饭,退隐山林后万事都已看淡无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闲居的宁静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北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首联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颔联通过酒醉和红烛未灭的细节,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不舍;颈联通过久坐东轩和起寻南径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尾联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境,即虽已年老但仍能饱食无忧,退隐山林后万事都已看淡无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晚年退居东坡时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多次,晚年终于得以在东坡定居,他在这里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与大自然为伴,以诗酒为友,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也反映了苏轼在历经坎坷后,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