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禅院
唐·杜牧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若向人间争识我,应怜憔悴病中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清新俊逸,内容广泛,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他的散文同样成就斐然,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
译文
阿奴与络秀虽年华老去却各有风姿,天女与维摩诘皆精通禅理。
倘若世人想要真正了解我,应当同情我这憔悴多病的中年人。
释义
阿奴络秀不同老:阿奴和络秀都是古代美女的代称,这里借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表达她们各有其美,不因年老而失色。
天女维摩总解禅:天女指佛教中的女性神祇,维摩诘则是佛教中的居士,以智慧著称,这里用来形容无论男女,只要修行皆能领悟禅机。
若向人间争识我:如果世人想要真正了解我。
应怜憔悴病中年:应当同情我这因病而显得憔悴的中年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在禅院中所作,通过对比阿奴、络秀的青春之美与天女、维摩诘的禅悟之境,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中年,疾病缠身,但仍不失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诗中“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也表达了对禅理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末两句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自嘲,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自我慰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牧晚年的生活状态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不顺,杜牧本人也经历了多次贬谪,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禅院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佛教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艺术和哲学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自我反思,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是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