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的释义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

唐·白居易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蛮自识琵琶面,也待君如等闲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不像那杨枝(指杨枝女,白居易的妾室之一)与我(乐天,即白居易自称)分别时那般伤感,却如同通德陪伴伶玄(汉代伶玄与通德的爱情故事,此处借指深情厚意的伴侣)一般,阿蛮(此处可能指白居易的另一位侍妾或友人)自然熟悉琵琶(此处可能暗喻情感或技艺),但对你(指即将离别的人)也不过是寻常看待罢了。

释义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赠别某人时所作,通过对比杨枝女与自己的离别和杨通德与伶玄的深情相伴,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复杂态度,前两句用典巧妙,既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怀念,又暗示了当前情感的平淡,后两句则通过阿蛮对琵琶的熟悉,隐喻对离别情感的淡然处之。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而深沉,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复杂态度,前两句用典贴切,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熟悉,又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后两句则通过阿蛮对琵琶的熟悉,隐喻了对离别情感的淡然,表现出诗人的一种超脱和豁达,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白居易一生情感丰富,与多位女性有过深厚的情感纠葛,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即将离别之人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情感以及离别的深刻思考,在唐代社会背景下,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白居易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自然会对这种现象产生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厚的情感底蕴,还反映了唐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离别情感的普遍关注和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