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张公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张公高躅不可到,我欲挽肩才觉难。
万古声名留简册,百年风骨寄林峦。
云间晓露滴松翠,月下秋声入涧寒。
独倚危栏空怅望,令人长忆旧衣冠。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及抒发个人情怀,有《碧云集》传世,李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不如一些大家显赫,但其诗作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张公的崇高品行和卓越成就我难以企及,我想要与他并肩却感到力不从心。
他的万古声名被记载在史册之中,百年之后他的风骨依然寄托在林峦之间。
云间早晨的露珠滴落在翠绿的松树上,月光下秋风吹过山涧带来阵阵寒意。
我独自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怅然远望,心中不禁怀念起张公这位旧时的贤达之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张公的崇高品行和卓越成就,表达了诗人对张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首联直接点出张公的高躅(高尚的品行和卓越的成就)难以企及,自己与之相比显得才疏学浅,颔联进一步强调张公的名声永垂青史,风骨长存,颈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烘托出诗人对张公的怀念之情,尾联则直接抒发诗人对张公的怅望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张公的差距,突出了张公的崇高地位和卓越成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张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晓露滴松翠”和“秋声入涧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张公的怀念和怅望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公的去世或离别有关,诗人通过回忆和描绘张公的崇高品行和卓越成就,表达了对张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和追求,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和资料匮乏,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详细信息已难以考证,以上分析仅基于现有资料和诗歌本身的内容进行推断和解读。